2003年,钢铁行业的平均利润率10%,当年宝钢的毛利率达到33%,这和现在很多高科技产业的毛利率差不多。随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,出口大增配资著名炒股配资门户,房地产黄金20年开启。钢铁产量伴随GDP一同走高,产量开始逐渐超过需求,导致行业利润率逐步下降。
2007年行业利润率降低到6%,经济危机以后更是一路下滑,到了2015年全行业的利润率只有0.1%,当年一吨螺纹钢的价格比一吨白菜还低,钢铁的价格低于很多企业的成本价,超过一半企业出现亏损,不赚钱还生产,只是为了保住市场份额,所以靠企业自觉减产比较困难,在这种背景之下,国家开启了供给侧改革。
改革的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,2017年行业利润率恢复到4.9%,叠加房地产货币化棚改政策,钢铁行业又过了六七年的安逸日子,一直到2022年。
这次房地产泡沫破了之后,房子卖不动了,钢铁需求也少了,产能过剩问题快速爆发,全行业又处于亏损的边缘,到了2023年,接近4成钢铁企业亏损,螺纹钢的价格从6000左右跌到现在3000多块,这其实也正常,需求不振,而钢铁产量又没有大幅下滑,价格腰斩也可以理解。
想了各种办法都没有效果,最终又要开启供给侧改革,要切实的降低大部分行业的过剩产能,钢铁,煤炭,玻璃,水泥,光伏,汽车,后面还有半导体,电子器件,都是如此。
生产力快速提高,必然带来产能过剩,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之前也是如此,全世界都是如此。现在的美国是生产力落后导致生产不足,和百年前的美国是截然相反的。
有一个疑问:为什么当年的供给侧改革仅仅只是降低了2015和2016这两年的产量,随后又不受控的增加?我认为最大的可能是阻力太大,降低的限额不好分配,最终导致产能无法下来。
产能过剩就会导致价格下跌,当很多商品价格下跌以后就会促使宏观经济通缩,要解决通缩问题,只有两个办法:减少产量,或者增加需求。
▶ 减少产量就是供给侧改革,只要限产,价格自然就上去,通缩的问题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,但是全国一盘棋,谁该减少多少,用什么名义减少,国企和民企怎么对待,都是问题。
▶ 如果不想减产就要增加需求,要么是拉动内需,要么出海。
这几年刺激内需用了很多方法,效果一般般,在资产价格不起来的情况下,刺激的效果不会很显著,这一点在以前的文章《》和《》中说过。
如果内需起不来,那就需要出海,而出海又需要军事保护,更重要的是改变对外政策,这种涉及到国策改变的事情不容易看到短期效果,所以类似这次越南和美国达成贸易协定损害我们的事情时有发生,根源就是美国会真的耍流氓,而我们太谨慎,不敢对那些背刺我们的国家下狠手,把他们打怕,打服,打到刻骨铭心。
所以现在通缩的问题左右都有压力,供给侧改革地方阻力大,资产价格不起来内需就刺激不动,出海又过于谨慎,不敢和欧美发生激烈冲突。
难办,确实难办,传统办法在逐渐失效,用个高大上的词语叫“边际效用递减”,以前一听到有政策,市场就会有反应,但是现在各种政策都麻木了。
2022年整个钢铁行业的利润率就很低了,龙头老大宝钢的毛利率从2021年的12.65%断崖下降到2022年的3.46%,2022年11月全行业亏损率超过90%,这比2015年严重很多。
但是即便如此,也没有出台大规模限产减产的强制政策。隔年七部委出台的《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》提出的目标是: 2023年,钢铁行业供需保持动态平衡,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,经济效益显著提升,行业研发投入力争达到1.5%,工业增加值增长3.5%左右;2024年,行业发展环境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,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,工业增加值增长4%以上。
从这个目标也可以看出当年对钢铁产业过剩的情况并没有特别重视,反而要求行业增长。如何在整个行业绝大多数企业亏损的情况下实现3.5%的工业增加值增长,这其实有点矛盾。文件中说的支持龙头企业兼并重组也进展缓慢,这两年都没有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发生。
整个市场处在很少约束的无序竞争中,仿佛是要用“无形的手”让行业自动出清。这很符合西方经济学的观点,小政府大市场,政府尽量不要干预市场,让市场一直残酷厮杀,直到所有人都投降为止。这种想法不仅仅在钢铁行业,在光伏和汽车行业也是如此。
汽车的价格战打了好几年了,整个光伏行业的危机在2023年就出来了,但是基本没有强制措施出台。
是不知道吗?
不可能。
黄奇帆是部级官员中发表讲话和出书比较多的,我经常看他的书,我发现几乎所有的问题他都知道,他不是普通的经济学家,而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,这和很多论坛上发表讲话的学者不同。
很多学者抨击的问题,其实黄奇帆在书里都说过,按道理早就应该下手,但是一直等待,隐而不发,其中的原因我感觉是害怕阻力太大。
80年代几乎所有干部都想避开计划生育工作,90年代的干部都不想碰农村问题,进入新世纪以后拆迁又是很复杂的事情,一不注意闹出人命也麻烦。这都是人性,这种脏活累活不容易出成绩,没有GDP,领导看不到,下面怨声载道,其实现在何尝不是如此。
我经常会看政府工作报告,绝大多数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聚焦在高科技领域,对于传统产业的问题往往是一笔带过,表述多是稳定为主。
AI,大数据,大飞机,新材料,新通讯技术,生物医药这些是香饽饽,很多地方成立专门的部门在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追逐这些项目,杭州六小龙出来,全国各地前往学习,大家都这种只有增量不需要改革的新产业趋之若鹜,但是对传统产业中出现的问题明显关注不足,只要不暴雷,就不管,以拖待变,要么等待上层救援,要么把问题留给下一任。
这么想也是对的,因为解决三角债问题,供给侧改革,降低失业率,提高生育率等问题非常棘手,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魄力,更需要全国一盘棋,这已经超出了很多地方的能力范围,更关键的是地方没有人愿意接手这种事情。
2011年央视就钢铁产能过剩问题采访了武安市发改局的马科长,当着全国观众的面,马科长装傻充愣,让人看到既可笑又可悲,但是他不这样做不行,因为武安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0%来自钢铁产业,如果钢铁产业减产,会导致武安市和邯郸市的税收收入减少,这就相当于全武安市乃至整个邯郸的公务员工资要降低,马科长要是说的太干脆,他逛街都会被街上的人骂,这个后果他承担不起。
▶ 雷霆手段处理三角债要得罪大部分企业;
▶ 供给侧改革要得罪全县甚至全市的公务员;
▶ 降低失业率需要增加工作岗位,更是地方能力之外的事情;
▶ 提高生育率就要给补贴,哪个地方财政还有余钱呢?
得罪了很多人,把自己搞成了孤臣,结果没有获得提拔,还可能因为一些小错被处分,有多少人的信仰能支撑他们接下这种责任呢?
历史上建立功盖世功勋的武将如过江之鲫,数不胜数,像薛仁贵这样知名的武将在历史排名中连前50都进不去,但是革除沉疴,振兴吏治的人风毛菱角,一旦成功,就和管仲张居正媲美,就算失败也成为小号的王安石,即使如此,也没有多少人愿意承担。
开疆拓土易,守成革新难,没有莫大的信仰,真的是办不成这种事。
谁敢立下军令状,就给他虎符,给有魄力的地方官员一些机会,让他们去解决传统产业那些涉及很多民生福祉的问题吧。
结束
请关注并点赞+在看。你的每一次点赞都是我创作路上的动力来源。
免责声明:本文由荆棘阿甘原创创作,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。
迎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